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OC)是指為了實現某個目標而必須放棄的其他收益,又稱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語的「有得必有失」例如在選擇了甲項社會福利政策後,受到固定資源的限制,便失去選擇國民住宅政策的機會,則選擇國民住宅政策的機會即為選擇甲項社會福利政策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是指當把一定的經濟資源用於生產某種產品時放棄的另一些產品生產上最大的收益。機會成本是經濟學原理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制定國家經濟計劃中,在新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在新產品開發中,乃至工人選擇工作中,都存在機會成本問題。它為正確合理的選擇提供了邏輯嚴謹、論據有力的答案。在進行選擇時,力求機會成本小一些,是經濟活動行為方式的最重要的準則之一。

在生活中,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來衡量的。例如,如果農民選擇養就不能選擇養,則養豬的機會成本就是放棄養雞的收益,養雞的機會成本便會是放棄養豬的收益。但亦有些機會成本是無法用貨幣衡量,如心理上的感受,就像是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的選擇。

被捨棄掉的選項之價值或喜愛程度改變時,並不會令機會成本改變。作出選擇時,應該要選擇機會成本最低的選項,即失去越少越明智。

以上轉自維基百科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經濟行為裡很關鍵的觀念。簡單說,我們把人力、物力用在某一件事(例如看電影),就會放棄其他機會(例如看書、逛街或睡覺),那些機會就是看電影的機會成本。那到底是「看書」還是「睡覺」是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呢?答案是端視何者較大,例如這個時間看書比睡覺更有價值,那麼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就是看書!所以機會成本是其他最佳選擇(the best alternative)的價值。還有,門票當然也是成本。所以看電影這個 「行為」 的機會成本,就包括人力(因看電影而放棄看書)與物力(因為買門票而不能買別的)各種資源的成本。這樣說來,好像很複雜。有需要這麼麻煩嗎?

隱藏成本

這個機會成本,觀念上確實有點囉唆,但它卻是人們日常決定事情時真正考慮的成本。我們就以看電影為例。

您如果去看電影,是在很忙、還是較閒的時候?當然在有空時!為什麼?門票並不在您有空時較便宜啊!因為這時「時間成本」較低;就是說整體機會成本較低。不是嗎?

當然,有時在很忙時反而要去看場電影舒緩壓力。因為,任何事都是以「成本效益原則」,機會成本只考慮了成本面,如果效益更大(如精神壓力必須舒解),那也是值得的。

這樣的機會成本,與會計帳記載的成本,最大的差異就是有所謂的「隱藏成本」。看電影的時間成本就是一般不出現在帳簿上的隱藏成本。換言之,機會成本=外顯成本(即會計成本)+隱藏成本

如果一間雜貨店店主沒有把自有房屋租金、自有資金利息等,計入帳簿,都是這裡的隱藏成本。例如最近加油站開放,有個人花了數千萬元買地、申請執照、蓋加油站,結果一個月只「賺」了十幾萬元。有人質疑說這投資划算嗎?他說:反正錢是自己的,又不必付利息,地嘛以後賣掉可以回收,只剩下賺多賺少而已。事實上不要蓋加油站,數千萬元放在銀行定存一個月的利息可能就超過十幾萬,他卻不承認這樣的機會成本。

有得有失

「有得必有失」。事實上,「失」就是「得」的機會成本。所以機會成本提醒了我們不要只看到「得」而忘了「失」。好比大學生蹺課沒被老師點到名,心裡得意「賺到了」,其實機會成本可大了。那堂課的內容沒聽到,可能導致以後就接不下去了,然後這門課越來越上不下去,最後難逃被「當」的命運。這可是「得」不償「失」呢!

再有一個例子,問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有人只計入上大學因而不能工作賺錢的時間機會成本,把要繳納的學費給忘了。學費是外顯的物力成本;因上學而不能工作,損失掉的工資則是隱藏的人力成本,兩者合計才是完整的上大學的機會成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