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做任何決定前要考慮機會成本

先來解釋一下何謂機會成本:
以經濟學的語言說明:機會成本是指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聽起來有點模糊,山本文緒在他的小說「藍,或另一種藍」的序裡有一句話很經典,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形容機會成本,『當人做了一個選擇,另一個自己將活在被放棄的選擇裏』。
以高中畢業面臨升學或就業的問題舉例來說,假設繼續升學一學期學費要7萬,那念4年大學的成本有多少?
若學費一學期7W,一年14萬,四年14*4=56萬,但是如果加計機會成本呢?
假設高中畢業出外謀職,一個月收入3W元,一年36W,4年144W
所以升學總成本應該是144+56=200W,其中的144萬就是機會成本(被捨棄的價值)
200W??相當於人生的2桶金,那乾脆就不要升學了,直接去賺錢得了。當然事情不能這麼看,這個例子只是在說明機會成本,
事實上做決定不能只考慮帳面上的數字,否則就太短視了,應該還要考慮其他變數
例如,4年都不能失業;起薪真能要達到3W;學歷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如調薪的幅度);學歷所帶來的優越感、競爭力:念書過程經過內化後能力的差異....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實能多念點書還是比較值得投資的....
會何會突然提到這個,主要是因為最近在跟老闆協調一些事情
過程不論,結果卻是失望的,剛好讀經班的家長成長班有提到人生觀方面:
如何求財,其順序如下:要求財需得有福,要積福則須有德,要積德則需求道...
結論就是:上天總是公平的,當他多給一些同時你也失去一些(以德換福,以福換財...),所以人生不要太計較,精於計算結果未必是你想要的。
很淺顯的道理,但很實用,聽完之後,我釋懷了...
雖然協調結果不如預期,但是對我而言還是比原來好,反而老闆的損失比較多,因為他少付出了一些錢(得財),卻讓我心裡不舒服(少了對公司的向心力)
一得一失之間,得了有形財物卻失了無形民心,他真的贏了嗎??難怪他經常在當打火英雄,因為面臨火光時,沒人願意盡心盡力救火,不在火上加油就不錯算是有良心的了...>"<
反而是讓我更了解這個老闆,一個很精明但不夠聰明的人,在金錢上不合理的斤斤計較,完全沒有同理心,不顧他人的感受,也沒考慮機會成本...
其實,如果是平常,聽完這堂演講內容,不會有太大的感受,但是因為剛好發生了這些事,再聽到這些『陳腔濫調』時,突然引起了心裡的共鳴
我想這個就是所謂的機緣吧...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古人之言,誠不欺我。
事後深思,人生經常面臨選擇,成功的人生其實就是考驗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我們在做決定時,所考慮的不外都是,該如何選擇可以「得到最多」
其時,我覺得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也就是該如何決定可以「損失最少」
其中的損失就得考慮機會成本,以方才升學與就業為例:
升學:可能損失200W
就業:可能損失未來競爭力、損失因相互比較帶來的優越感、因知識不足造成對事情錯誤的判斷、因學歷不足而喪失的社會機會...
比較可能的損失之後,所下的決定是否就能比較客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