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大學生該學什麼? 張忠謀:有目標、有紀律、有系統的終身學習

以下文章轉貼自天下雜誌
二十多年前,張忠謀創辦台積電時,就清楚,要做一流企業就必然面對全球競爭,而這競爭到了今日,更是白熱化。

去年,他在交通大學新生入學演講時,不斷強調這一代大學生,畢業後會面臨的世界。「我可以保證,這個世界會跟你父親、二十幾年以前,讀大學之後所面臨的世界完全不同。」

當競爭較以往快速、競爭也較以往全面時(跨國間人才、企業、國家間的競爭),張忠謀提醒大學生要打破三個迷思,才能清楚掌握未來的潮流。

迷思一,認為頂尖大學畢業就是鐵飯碗的保證。二十五年前,台大、交大畢業可能有很高的成功機率,但現在就不一定了,完全要靠以後的努力。


迷思二,以為「自己的競爭舞台只在台灣」。和我們競爭的對手是全世界的人。

迷思三,以為「不必創新也會成功」。過去,即使你模仿、重複以往的模式,如果效率高,還是能維持相當的成功。但現在必須要創新,才會有不平凡的成功。七十七歲的張忠謀有著豐厚的人生歷練、收納了全球視野;這一代年輕人如果能站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

(以下是這次專訪內容:)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了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台灣大學生缺少領導能力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另外,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不只是 「活到老、學到老」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了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了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 《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了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了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了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我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培養自己、訓練自己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念書。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了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周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投資基金與穩健獲利無關

此篇轉貼楚狂人所寫有關共同基金的文章
九千點以上有好幾十個人問過我該買哪隻基金,我總是回答他們九千點以上應該採取的動作是獲利出場,而不是逢『高』進場。人們總是不相信我講的話(我猜其實大家並不是要問我的意見,只是希望我贊成他們的意見),去基智網找了資料給大家看。
基智網國內基金有98隻,這三年來報酬率一倍的有46隻約佔一半,看起來還不錯,唯一提醒大家三年前大盤指數在六千點上下,現在已經九千多點,光是指數就漲了超過五成,股票漲超過兩倍三倍的更是比比皆是。所以我們必須得以寬鬆與包容的心態來看,共同基金主打的就是穩健獲利,賺不會賺太多,跌也不會跌太多,賺一倍算很不錯了,我想所有基金投資人應該都很滿意。

這樣推導下去可以得到投資共同基金可以讓我們大賺小賠,趨吉避凶,長期投資可以致富,……。這篇就到這裡結束。

咦?等等,我們忘了一件事,我們只有檢查基金可以在多頭幫我們趨吉,忘了檢查如果買進的價位比較高,買了不久後遇到空頭能不能幫我們避凶。

讓我們回到2000年九千多點那時候……

先看績效排名第一的日盛上選基金,如果你在2000年九千多點去買的話,那時應該會買到淨值在20左右,然後一路套牢,大概在2005年底到2006年初可以解套,第一名的基金會讓你住六年套房。

如果你運氣沒這麼好選到日盛上選,選到中間第50名的華南永昌新銳星,很不幸地你得等到2007年七月才解套。

除了一被套就套很久以外,我們看高點買進跌到低點會有多慘,還是先看第一名的日盛上選,在2000年高點附近淨值都在18~20中間徘徊,跌下來到2001年的時候大概有兩個月都在6~7左右。

大驚!剩下三分之一??

不是說基金比較穩健嗎?不是大賺小賠嗎?再寬鬆的標準賠到剩1/3也不能算小賠吧,別忘了這是TOP1的基金!其餘的我想只會更差不會更好。

當然你可能會說,定期定額就不一定了,是啊,在低檔一直猛攤平成本當然比較低,到了現在這個點位你應該會有賺一些,不過你有打算要出場嗎?沒有吧,電視上的投資專家(?)總是說要長期投資,不要胡亂出場,所以等景氣反轉大盤掉回六千點以下的時候賺的應該又還回去了,提醒你大盤在七千點以上也打混了一年,你持有的成本被迫墊高,這些部位到時候都是賠錢貨,最後等於白忙一場,定期定額效用只在強迫儲蓄罷了。

所以別再相信沒有根據的謊言了,別再心癢癢想在九千多點大筆投資基金,風險絕對比預期利潤要高太多太多,之前低檔有投資的最近找個黃道吉日贖回一下,等到大盤真的跌下來再重新進場會比較好。

這篇文應該放在擋人財路的分類區,鐵定得罪很多人,可是正義的我實在看不過去,冒著生命危險寫出來,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真正讓各位在投資理財的路上少受傷、多賺錢。

本益比、殖利率及股價淨值比

何謂本益比?

  即股價/每股稅後盈餘。例如:某股票買進價格是每股20元,預估該股當期稅後純益每股 2元,則該股的本益比是10倍。通常本益比的倍數越低越具投資價值﹐但尚須綜合考量其產業特性、未來成長性等因素。
本益比= 股價/ 每股稅後純益 = P/E
P:每股股價  E:每股稅後純益
本益比低代表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股票,這也代表可以用較低的代價買進獲利機會;相對的,高本益比代表用更高的股價去獲取相同的股利,因此在股市下挫時,高本益比的股票跌價空間可能更大,投資風險相對較高。 本益比是否合理其實是比較得出來的結論,一般而言,可與大盤整體本益比、類股本益比,以及個股歷史本益比作比較。 要評估合理本益比目前可以15~20倍作為基礎,再考慮個別公司不同的情況給予加分或是減分:

加分的項目:
同類股的本益比高於公司本益比
所屬的產業成長前景看好
所屬產業受景氣循環波動影響較小
近3年營收與獲利穩定成長
產品與技術領先、形象在外良好
在同類產品市場中位居領導地位
負責人專注本業,在外形象良好
列項目相反則減分

不少人以20倍本益比作為加減計算合理本益比的基礎,但是大環境因素如經濟成長走勢、股市多空走勢,都可能影響本益比的評估標準。如果大環境確實不好,基礎評估的標準可能就要降低至15倍,但若是景氣相當熱絡,後續成長前景看俏,評估就可以提高至22-25倍。
一般可以作為計算本益比評估基準的準則:
以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準,假如目前在接近6%的水準,因此可以估算出本益比評估基準約在100%÷6%=16.67的水準。要原因在於未來半年的景氣狀況預期不佳,加上股市空頭氣氛仍強,因此,在帶領大家一步步做出評估之前,先以17倍本益比作為基準。

-------------------------------------------------------------------

不知道你所說的殖利率股票上的還是債券上的!

何謂殖利率

  債券投資人從買入債券一直持有至到期日為止,這段期間的實質投資報酬率稱為債券殖利率(Yield Rate)。因持有債券至到期日,故又稱為到期殖利率(Yield To Maturity ; YTM),簡稱為殖利率。
  債券價格的計算如下:將各期的現金流量依折現利率求出現值,再加總各期次的現值,而該折現利率即為債券殖利率。

CFt:第t年的現金流量

P:購買債券的金額

y:殖利率

舉例來說,投資於85年5月23日買入央債85-3基本資料如下:

面額:100萬
票面利率:7.25% 每年付息一次
發行日:84年12月12日 期限5年
成交價格為1,096,540元
而未來每年的現金流量為72,500元(=100萬*7.25%)

  且在91年12月12日除利息外,尚回收本金100萬元,將上列數據代入公式中,使各期現金流量折現後等於1,096,540元的折現率為5.985%,該折現率即為殖利率。

  債券持有人每年可領取固定的利息收入,因此,當市場利率水準上、下波動時,債券價值會隨著市場利率作反向變動。譬如「央債85-3」票面利率為 7.25%,當市場利率下跌至6.0%,因持有公債者每年可以領到7.25%的債息收入,較其他固定收益6%更具吸引力。因此,投資人願意多付出 96,540元去購買面額100萬元的「央債85-3」,即「央債85-3」的殖利率會下跌至5.985%,債券價格上漲至1,096,540元。相反的,當市場利率高於7.25%,假設上漲至8%時,投資人不願意持有僅7.25%利息收入的公債,在市場降價出售,使「央債85-3」的殖利率上升接近 8%。

  債券雖為固定收益的投資工具,但市場利率波動會影響債券殖利率高低,而殖利率變動,將使得債券價格上漲或下跌,其所產生的資本利得或損失,遠超過固定的利息收入。
-----------------------------------------------------------------------------

股價淨值比 = 股價/淨值
{股價}表示投資人主觀認為這股票應有的價格,由於對於各種股票期望不同的關係,有的股票價格較高而有的比較低 , 就好像A股票給大家的印象不錯,本身體
質也不錯,這樣即使股價高也會有人想去買,所以會有較高的價格.

但,價格低的股票就是不好的嗎?若以上面的定義,似乎低價的股票是因為大家
對它沒啥好印象,也就是沒啥興趣買它,所以股價會低. 這樣的講法只是省略了
以其它的觀點來看一檔股票的優劣,是比較膚淺的比較方式 , 若我們加入了 "淨值" ,則會更客觀與清楚一檔股票真正應有的體質

{淨值}的簡單定義在於公司如果有天結束營業,則它的資產扣掉負債之後,
剩下的"價值" 再分給所有的股東,則每個可以分多少錢的意思.

所以啦, 假設有兩家公司A和B :
A 股價20元 淨值5元 ____ 股價淨值比 = 4
B 股價15元 淨值10元 ____股價淨值比 = 1.5
B公司股價雖然比較低,但由於它的淨值比較大,也就是公司"真正"的價值
比較高, 所以除出來的數值比較小,代表是股東在公司結束營業時,花1.5元
可以拿回1元 ; 但A公司卻要花4元才可以拿回1元,所以以B公司的體質較
好, 投資買這檔股票時也比較安全嘍

綜合公式如下:
1)殖利率=股利/股價

2)本益比(P/E)=股價/EPS

3)淨值比(P/B)=每股市價/每股淨值

股數=資本額/10
淨值(P)=股東權益/股數

本益比如何計算

 每股獲利是以上市公司未來一年的稅後每股盈餘當分母,股價當分子,其所得出的商就是該股的本益比。例如假設台泥股價現在是20元,今年台泥每股可以賺2元,那麼台泥現在的本益比是20/2=10 。 本益比=股價/每股獲利
本益比的使用原則

一般而言,在台灣股市,本益比低於15的股票,就可以納入逢低買進的標的之一,如果本益比低於10,長期投資,必有厚利可期,當本益比高於30,就不必急於追高,本益比高於40基本上股票就算貴了。

本益比的使用技巧

景氣循環股的本益比

 景氣循環股始終是在景氣還未到高峰之前,股價就先到頂,景氣未到谷底之前,股價就先落底。以塑膠股為例,當股價跌到歷史低檔區的時候,由於總市值已接近該公司的實際價值,包括公司大股東及有識之士均開始進場逢低買進,但此時由於產品價格持續滑落,公司獲利微薄,每股盈餘可能只有0.5元左右,但和每股 20~30元的股價相比,本益比達40~60倍,當產品售價因供不應求而飆漲時,每股盈餘動輒七,八元,但股價漲到100元以上,大股東因為知道這種熱絡的市況只是短暫的,一旦新的產能投產,售價就會回跌,所以開始逢高調節,股價也就開始進入頭部區,此時本益比不過十一,二倍,所以,投資景氣循環股,切忌在景氣高峰期因本益比低而搶進股票,也不要在景氣谷底期因本益比過高而放棄長期投資的機會。

應從未來的角度來看本益比

 本益比的高低,和每股盈餘息息相關,但股價是反映未來的營運狀況,所以在估算本益比時,所應用的每股盈餘也應該是未來的每股盈餘,一般而言,都是使用未來十二個月的每股盈餘,否則,當未來獲利狀況出現較大變化的時候,如果還以過時的每股盈餘去估算本益比,並且以此作為衡量股價高低的標準,則往往會套在最高點,殺在最低點。

每股獲利要分清楚是來自業內或業外

 本益比看的是未來,因此只會關心屬於恆常性質的獲利。而公司的獲利來源除了靠本業之外,有時出售一筆土地或股票,也可以有不少的業外收益進帳。雖然不管業內或業外,都是獲利,每股盈餘都會增加,可是如果每股盈餘都來自業內,除非景氣出現重大變化,否則每年都還是有這麼多的獲利可以入帳,可是土地,股票一賣就是別人的了,這種獲利不是長期穩定的獲利,在實際的投資行為上,估算本益比時,應把非恆常的業外的部份扣除,只算業內的獲利。例如A公司,每股盈餘六元,本業二元,業外四元,假設股價六十元,如果不計較獲利內容,本益比只有十倍,非常具有投資價值,可是如果從投資的角度,該股的本益比為(60-4)/2=28,已經偏高了,根本不值得投資。

給成長股較高的本益比

 不同產業所享有的本益比不同,具有高成長潛力的公司,其合理的本益比也將較高。例如通訊產業的本益比將高於食品業。而公司未來幾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作為合理本益比的參考值。成長股的好處在於持有愈久,成本愈低,因為成長股有這樣的好處,投資者願意以比其他股票更高的本益比來買進,所以,成長股的合理本益比總比其他股票高一些。未來成長的幅度很高的,本益比可以高一點,成長幅度比較低的,本益比就不能太高。例如A,B兩家不同的公司,同樣在90元買進,如果前者每年成長率五成,後者成長率為二成,一年後,前者的持股成本變成60元,後者變成75元,再一年後,前者持股成本變成40元,後者變成62.5元,兩者的差距愈來愈大。所以,成長性愈高的,可以用比較高的代價來持有。

注意利率和本比益比的互動關係

 以投資的角度來看,股價則是投資1股所需要的成本(購買成本),而每股獲利意思是投資1股所得到的獲利,因此本益比就是投資該股票1股的成本與獲利的比值,即為報酬率的倒數。因此本益比與利率均存在著報酬率的概念,而利率則是其最基本的機會成本。

 利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合理本益比的區間,當利率水準高時,例如一年定期定存利率為10%時,代表如果你有10元,存一年,可以拿到1元的利息收入,此時如果你不存定存,把錢拿來買股票,你當然希望投資報酬率比定存好,假如股價都沒動,公司如果賺1元,你只有用十元買進股票,投資報酬率才會跟定存一樣,公司如果賺2元,合理的投資股價是20元,反推回去,本益比正好是10倍,亦即如果定存利率是10%,合理的本益比一定要低於10倍才具長期投資價值。如果利率走低,例如走低到8%,合理的本益比就可提高到100/8=12.5倍了,如果利率低到5%,合理的本益比就可提高到100/5=20倍了,也就是說,只要本益比低於二十倍,投資報酬率都比定存好。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只要利率有調高的趨勢,美國股市就會大跌個一百多點的主要原因了。甚至有的投資專家認為利率是決定股市多空走勢的最關鍵因素。

請注意股市整體本益比

 在過往的時日裡,國內股市的整體本益比約在二十倍到三十五倍中間波動,只有在中共文攻武嚇的時候,才一度跌破二十倍,因此,這樣的經驗值,也應該可以作為長線多空的參考依據。

--------------------------------------------------------------------------------

一家公司的營運績效好壞,首先表現在營收項目。當營收持續成長時,則表示公司的規模處於擴張期,投資這種公司通常會較具獲利潛力。留意營收創新高的公司以及成長幅度是尋找好投資標的的重要方法。
 另一方面,每股營收代表單位資本所能作到的生意。因此有較高的每股營收,通常表示能有規模經濟,因此也較有機會擁有較好的每股獲利。 每股營收的意思就是每一元股本作多少生意,收進來多少錢。數學公式是全年營業收入/流通股數。這個數字是衡量一家公司最基本,但也最重要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個股獲利的潛在爆發力。舉個例子,如果有個行業,有甲,乙兩家公司,兩者每年業績都一樣,都作了十億元的生意,可是甲公司股本五億,乙公司股本十億,如果景氣不好,獲利率只有一%,甲公司的每股盈餘就是10*1%/5*10=0.2,乙公司的每股股盈餘則是10*1%/10*10=0.1,假設這行業景氣大好,價格大漲,兩家營收都成長為20億元,獲利率則提升為20%,則甲公司每股盈餘跳升為20*20%/5*10=8,每股盈餘增加了近八元,可是乙公司每股盈餘則只增加到四元,只增加了加近四元,每股八元,股價可能有二百元的身價,每股四元,股價可能只有一百元。
 其次,從每股營收的歷史軌跡可看出一家公司老化的速度,如果一家公司每年的每股營收數字仍愈來愈多,表示這家公司業績成長的速度比股本累積的速度快,這種公司還處在成長期,如果一家公司每年的每股營收愈來愈少,表示這家公司股本愈來愈大,可是業績根本跟不上來,如果下滑的速度很快,且絕對值已掉到十以下,那代表這家公司垂垂老矣。
 至於每股營收到底多高才算好公司?多低才算爛公司,其實是因行業別而異,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例如資本密集的公司,如台積電,雖然每股營收十幾元,可是營業利益率高達五十%,每股獲利還是超過五,六元,有的行業因為利潤微薄,即然薄利,最好能夠多銷,每股營收就必須高一點,例如某個行業,如果淨利只有三%,那如果每股營收只有十元,那每股淨利就只有0.3元,如果每股獲利要超過三元,那每股營收就必須超過 100元,也就是一元股本就得作十元生意。所以要看一家公司每股營收到底夠不夠高,最好的方法就是比較同業,如果同業一元股本可以作五元生意,而這家公司一元股本只可以作三元生意,除非他比同業利潤高,否則獲利能力一定比同業差。每股營收這個數字,只是營業收入除以股本,股本及營收都很容易取得,可是其所代表的意義,在選股時,卻是一個很有用的標的,特別是當整個產業景氣揚升時,當你在同一個產業中挑選個股時,每股營收是一個蠻有用的衡量標準。

2008年11月7日 星期五

共同基金與複利無關

以下文章轉貼自楚狂人的BLOG
一直以來基金投資人總有個觀念:共同基金=複利=致富,這完全是錯誤的刻板印象。

投資專家(??)總是告訴我們複利的力量比原子彈還大(這句話沒什麼對錯,因為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只是用比較讓大家知道複利的力量有多大而已),然後他們接著會說投資共同基金就是利用複利的力量去增進你的財富(這地方就有貓膩了)。

共同基金和複利根本一點屁關係也沒有。

什麼叫做複利?假設今天你買進淨值為10的基金一個單位,到了明年的今天淨值變成11,那今年你就賺了10%,如果第二年也要賺10%的話,基金淨值就必須漲到11*1.1=12.1,第三年變成13.31,第四年……。

而你所買進的共同基金並不一定會這樣漲下去,其實和股票漲漲跌跌沒什麼兩樣,如果只要會漲漲跌跌的就是複利,那股票、黃金、期貨,甚至菜價都是,結論就是共同基金與複利根本是八竿子打不在一塊兒,兩者完全無關。

以後別再被騙了。

補充:那共同基金的年化報酬率要怎麼算呢?

請把你買進當時的淨值找出來,然後查詢今天的淨值,再反推回去可以得到年化報酬率。例如說:你五年前買進的淨值是10,今天的淨值是15,也就是說五年賺了50%,那我就可以列個算式出來:10*年化報酬率的5次方=15,去求年化報酬率大約等於8.5%左右。
計算方式如下:假設投資報酬率為:X
10*(1+X)*(1+X)*(1+X)*(1+X)*(1+X)=15
求出之X即為年化報酬率

2008年11月5日 星期三

有關於基金的一些名詞問題

想要擁有好的投資報酬率,風險控管是投資人不可忽視的投資指標。而根據國際評鑑機構對於基金風險控管評比的指標有年化標準差、beta值及SHARPE(夏普)值。
 年化標準差用來衡量報酬率的波動性,因此數字愈低愈好;beta值用來衡量基金的市場風險,因此beta值愈小愈好,SHARPE用來衡量每單位總風險所得的超額報酬,因此愈高愈佳。

 由於基金績效不能只看曇花一現的短期表現,因此透過觀察基金中、長期的整體表現,才能選出真正風險與績效兼顧的優質基金。

 標準差如愈大 淨值漲跌愈劇

 選出中、長期整體表現不錯的基金後,就可進一步利用四大觀察指標選出值得投資的基金。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指出,「標準差」評估法,就是指衡量報酬率的波動程度。投資人可以向基金公司取得這方面的資料,一般而言,標準差愈大,表示淨值的漲跌劇烈,風險程度也較大。

 至於「夏普指數」則是衡量每承擔一單位風險的超額報酬率,「夏普指數」越高越好。所謂「超額報酬」是以基金的總報酬率減去無風險資產報酬率(例如:定存或是政府公債),再除上基金標準差(波動風險的概念)。

 另外,「信息比率」則是衡量該基金優於同類型基金的風險調整超額報酬,計算方式是將基金報酬率減去同類基金或者是大盤報酬率(剩下的值為超額報酬),再除以該超額報酬的標準差。信息比率越高,該基金表現持續優於大盤的程度越高。

 貝他值高於1 波動較市場大 最後再看衡量基金與大盤指數相較波動性的「貝他值」。「貝他值」大於1表示波動性較市場來的大,也就是說,「貝他值」為1.5的股票在市場上揚10%時,會上漲15%。市況好時,大於1的高「貝他值」帶來高報酬。市況差時,投資人會希望投資組合「貝他值」小於1,以縮小跌幅。

 投資人的理想是,「貝他值」小又有高報酬,這是很難兼顧的。因此,投資人可以在投資組合中加入低貝它值的股票,將投資組合的總體貝它值降低,產生一些風險分散的效果。
簡單區分大項及細項
一.管理型基金ASSCTS ALLOUTION
1.積極成長
2.平衡
3.保守

二.指數型基金 INDEX FUNDS

三.產業型基金 SECTOR FUNDS
1.金融 FINANCA
2.房地產 REAL ESTATE
3.通訊 TEL COM
4.科技 TECHOLOGY
5.生化 ECOLOGY
6.醫療 HEALTH

四.定存型基金 DEPOSIT FUNDS
1.固定入息基金 FIXED INCOCD

五.債卷型基金 BOND FUNDS
1.高收入債卷基金 TABLEINCOND
2.固定入息基金 FIXED INCOCD
3.可轉換債卷基金 COUNTABLE
4.債卷基金 BOND FUNDS
5.債卷及貨幣基金

六.股票型基金EQUTY FUNDS
1.一般股票型基金(1.新興市場 2.單一市場 3.區域市場 4.全球 )
2.指數基金
3.小型公司 FUND OF FUNE
4.雨傘型金 UNBRELLA FUND
"

5分鐘全面瞭解當前世界金融危機

對金融危機最普遍的官方解釋是次貸問題,然而次貸總共不過幾千億,而美國政府救市資金早已到了萬億以上,為什麼危機還是看不到頭?
有文章指出危機的根源是金融機構採用「槓桿」交易;另一些專家指出金融危機的背後是62萬億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麼,次貸,槓桿和CDS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它們之間通過什麼樣的相互作用產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機?在眾多的金融危機分析文章中,始終沒有看到對這些問題的簡單明瞭的解釋。

槓桿:
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槓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槓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CDS合同:
由於槓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槓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槓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
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淨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CDS市場:
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覆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次貸:
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很多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反而認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
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次貸危機:
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金融危機:
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槓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
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準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美元危機:
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怎麼按M+、M-、MR計算機的功能

(50*3)+(50*4)=150+200=350
一般有記憶功能的計算機操作方式為:

1). 先按"50X3=", 畫面會先顯示150
2). 再按"[M+]", 畫面會顯示M150(M通常不跟數值併列一起, 有的計算機會呈現M+)
3). 再按"50X4=", 畫面會顯示200
4). 再按"[M+], 畫面會顯示M200
5). 此時按[MR], 畫面會顯示M350
6). [MC]是清除記憶

四則運算(Four Arithmetic Operations),即加減乘除,是數學最基本的運算。如果加減乘除放在同一個算式列中的話,其計算的順序是,先乘除,後加減,括號先算。

如果運算式是:(0.8+0.7)*(12-2)
1). 先按.8+.7=[M+]
2). 再按12-2=X[MR]
3). 答案15

但如果運算式是:(14-5)/(1.9-0.4), 便必須反過來算
1). 先按1.9-.4=[M+]
2). 再按14-5=/[MR]
3). 答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