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規避(英文:Loss aversion),又稱損失厭惡性,是指在展望理論中,人們在對同樣大小概率的選擇的時候,相對於獲得,往往更加看重損失[。
假定你是一個行銷經理,要為一款激光印表機定價
方案一:產品售價1100元,如果需要送貨上門額外加收30元
方案二:產品售價1130元,含免費送貨,如果消費者不需要送貨上門,退還30元
---研究發現,選擇方案二的消費者多得多
---損失規避理論可以簡單理解為:得與失相比,人們對於失去更加敏感。所以,我們在得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會低估它的價值;而我們要面臨失去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會高估它的價值。
人會避免做出引發後悔的行動,而從事帶來自豪的作為。後悔是一種情緒上的痛苦,源自於發現先前決策錯誤。自豪則是一種情緒上的喜悅,就是因了解先前的決策正確而產生的喜悅。
假設你想要投資一檔股票,但是沒有現金,必須處置手上其他的股票才能買進。現在你有兩檔股票,其中股票A從買進到現在已經賺了百分之二十的報酬率,股票B則已賠了百分之二十。你會賣哪一檔呢?
如果賣掉股票A,可以使你聰明的決策立刻實現而教你感到自豪;如果賣掉股票B,就等於承認你當初購買的決策錯誤而令你有後悔的痛苦。
財務經濟學家發現,人傾向於處分贏家的股票,也就是股票A, 因為賣掉股票A可以讓你產生一種驕傲或是自豪的感覺,並且免於處分股票B時的後悔痛苦的感覺。這就是「處分效果 (Disposition Effect)」。
在後悔的痛苦中,不同的成因是會有不同強烈程度的痛苦,
例子一:過去的幾個月裏,你每週都用相同的號碼去買六合彩,當然你從未中獎。有一個朋友建議你試試另外一組數字,你會去改變落注的數字嗎?
很顯然,原來那組舊號碼與新一組的號碼的中獎機率都是一樣的。如果你堅持用原來那組舊號碼而結果新的號碼中獎了,你會感到後悔,這種後悔稱為「不作為的後悔」(the regret of omission),就是沒有採取行動而錯失機會的後悔。另一方面,如果你換了新一組的號碼而卻發現舊那組號碼中獎了,你也會感到後悔,這種因採取行動所造成的後悔稱為「作為的後悔」(the regret of commission)。
那一種後悔較為強烈呢?後者應該是表較強烈的,因為你對原來的那組號碼已投入很多的情緒資本(emotional capital),畢竟你在過去幾個月裏,曾經一次又一次地選擇了這組號碼。
另外一個關於後悔的特質與上述所說相類似,如果引致後悔的決策是自己所造成的話;後悔的感覺會到比較強烈;但如果可以把損失歸咎於非其所能控制的因素,則後悔感覺會弱一些。例如:如果你所擁有的股票價格下跌了,而股票市場卻是上揚的,表示你做錯了一個決策,所以你的後悔很強烈;但是如果你持有的股票價格與整個市場同步走低的話,你會說這是「天意」非你所能控制。這時的後悔感覺就會比較弱。因此關乎個別公司的消息,投資人所表現出的行為與處分效果頗一致,但屬於一般經濟的相關訊息卻不會產生處分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