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考慮過去

人們對於風險的反應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人們似乎會利用過去的結果當做評估風險決策的參考因素。在獲利後,人們願意接受較大的風險,但是在損失之後,願意承受的風險就比較少,儘管贏輸的機率從來沒有改變過。另外,人們普遍不願意放棄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不願意交換出去。以下將不同的行為傾向逐一介紹:

賭資效應 (House Money Effect) 由於賭博的人不會把贏來的錢與自己的錢融合成一體,所以他們贏錢之後的行為,就好像是利用賭場所提供的賭資來下注一般,因此比較願意用「對手」的錢來冒險,從而承擔更大的風險。

蛇咬效應 (Snake Bite Effect) 在經歷了財務損失之後,一般人比較不願意接受風險。輸錢之後面對賭局,一般人通常選擇拒絕賭博,就好像被蛇咬的感覺,被咬的人就會變得更為謹慎,因此他將選擇趨避風險。

損益兩平效應 (Break Even Effect) 若果損失財務的程度比較大,又或者參與者的賭性比較强,有時候是會為了彌補損失而孤注一擲,接受賠率大但機率細的賭局,要不贏兩倍,要不輸清光(double or nothing),即使事先知道賭局不公平,也願意冒險。

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對於要將某個東西賣出去,一般人所要求的價格通常比他們願意花錢去買的價格來得高。造成原賦效應的主要原因不是人們過份高估自己擁有的物品的價值,而是割捨擁有的物品會造成很大的痛苦,皆因放棄自己擁有的東西所引起的痛苦,對人具有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希望能保有目前所擁有的東西,而不願意交換出去的行為傾向稱為現狀偏誤,常常出現於處理現有資產的行為上。自己在過去買賣物業的過程中絶對有這個親身體會,在證券買賣中也有類似的行為傾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