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百姓對人民幣升值的理解,或許更多是出於字面上的揣度,即人民幣“更值錢了”,進口商品的價格將要降低了,將手頭持有的外匯儘快兌換成本幣會更划算,出國留學將更加實惠等,諸如此類。他們幾乎從不關心國際收支那麼遙遠與陌生的事情,關心的惟有自己如何趨利避害的如意小算盤。雖然現在人民幣升值仍然處於“預期”階段,然而很多人開始在理財等方面著手盤算了。能否客觀、理性地對人民幣升值進行預期,是值得百姓們廣泛關注的,特別是要消除人民幣升值預期下的“貨幣幻覺”。“貨幣幻覺”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費雪於1928年提出來的,它是指人們只是對貨幣的名義價值做出反應,而忽視其實際購買力變化的一種心理錯覺。他告訴人們,理財的時候不應該只把眼睛盯在哪種商品價格降或是升了,花的錢多了還是少了,而應把大腦用在研究“錢”的購買力、“錢”的潛在價值還有哪些等方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精打細算,花多少錢辦多少事。否則,在“貨幣幻覺”的影響下,“如意算盤”打到最後卻發現自己其實是吃虧了。
大腦神經學,越來越能夠解開人類的一些投資行為與動機,近來有關論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往我們對於投資理財,都只會相信市場的權威名嘴,或是把家當交給並非真正專業的理財專員,最麻煩的是,一堆菜籃族,道聽塗說後就跟著鄰居或朋友一起壯膽投資房市、股市、債市等。當你正安心看著市場行情往上走時,竊喜的押入更多資金,此時就變成非理性市場的一位莽夫愚婦,超危險的。這種事情,重複發生,為什麼我們老是一而再的犯同樣錯誤,關鍵就在我們不了解自己大腦有一個貨幣幻覺,當你不清楚它時,你就進入了錯誤決策的一群之中,投資容易失利,被套牢的機會可大了。
總統說,今年我們國民的GDP大幅增加,主計處前幾天公布今年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預測,由原先的8.24%,大幅上修到9.98%,創下近二十一年新高;若出口廠商能多增加一億美元以上訂單,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看到二位數,突破10%。主計處也預估,明年平均每人GNP(平均國民所得)可達20,332美元,是我國首度突破兩萬美元的關卡。可是,美元今年貶值多少? 國內物價漲多少?與去年的基期GDP是正多少或是負多少比較,如果沒有理性考慮一下,就認為台灣每個人收入大大增加,以後日子好過多了,這就是貨幣幻覺的魔法所在。
人類的前額葉皮質區有一區塊,稱為VMPFC「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如上圖)紅色大區域的部分,就是經濟學家稱為「貨幣幻覺」的中樞所在地。上圖的杏仁核與恐懼有關;依核則與貪婪有關。
人們在購物時,有時會忽略明顯的通貨膨漲扭曲效果,非理性的地衝動行事,以為商品價值比標示價格更高,這就是貨幣幻覺。
貨幣幻覺讓投資客以為買房子一定會大漲,投資房市一定是大好。但是行為經濟學家卻認為人類心理因素在對經濟性的決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值得重視,因此,德國波昂大學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實驗報告很清楚讓我們了解;某些決策的腦神經迴路確實顯示了貨幣幻覺的跡象。幻覺是因為人們無法認知通貨膨漲對貨幣真實價值的影響所造成的;例如,房價上漲與薪資增加的幅度如果與通膨的幅度相等就抵消了,那房價漲與薪資增就只是幻覺而已了。而在實驗時,腦部的決策中樞,受測者看到假收益時,腹內側前額葉皮質會變得很活躍,此區就是貨幣幻覺之所在。
行為經濟學研究金融泡沫與嚴重破滅背後的非理性衝動,經濟活動最重要的是:在正常的起起落落中(景氣循環)所依賴的基本的信任感。有了信任感,才能使企業與消費者從事正常的經濟交易行為。問題是信任的基礎不一定建立在理性的評估上,動物性的直覺本能,會讓人自信過頭,在景氣擴張時,匆促下決定,但市場反轉時,焦慮感升高,原本感覺變成恐慌,此時情緒性驅動的決策過程,會導致不當的投資邏輯,包括把通膨排除在外的貨幣幻覺。當非理性的情緒在人群中擴散時,會導致一窩蜂的行為發生,這時泡沫產生了,衝過頭後當然就是泡沫破滅而崩盤,因此,當人類的腦部出錯時,產生的是過度的自信,接著從眾效應發生,非理性市場啟動,泡沫發生,然後,風吹草動,偏見的恐慌賣壓出現,市場崩潰。
那麼,沒有從眾性的理性市場,是投資人對市場狀況抱持不同的看法,投資人較理性,不會受別人的意見影響,市場價格此時通常在底部,成交量也較平穩,但當許多投資人蜂擁進入市場時,代表有從眾效應產生,非理性市場出現,泡沫就逐漸形成了。
行為經濟學家,研究人類在投資行為上,對於損失的痛恨遠遠高於對獲得的渴望,認為這是一種人類演化的遺跡,這種鼓勵動物要確實先保有食物的來源,在冒著遇到獵食者的風險之下,行動前應該先審慎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