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5日 星期四

心理會計

不管是企業、政府甚至於教會組織,都利用會計制度對現金流量進行追蹤或分類,另一方面,在人的心智中,則採行所謂的「心理會計」(Mental Account)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想像成存在人們心智中的檔案櫃,每個決策、行動與結果都會放在檔案櫃中不同的檔案夾裡面,所以檔案夾中包含了每個特定決策的成本和效益。一旦某項結果被派入其中一個心理檔案夾時,我們要再用不同的角度來檢視這個結果,就很困難了。

傳統經濟學指出,人在決定行動的時候,會考慮到現在以及未來的成本和效益,至於過去的成本就非屬攸關了,可是在真實的世界中,與傳統經濟學的預測正好相反,人在對未來做決策的時候,常常會考慮到那些歷史的、無法收回的成本。這種行為稱為「沉沒成本」效應。沉沒成本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構面:規模與時機。

例子一:有一家人持有一埸球賽的門票,該球賽是他們期盼已久的,門票價值是三百元。在比賽當天發生了一場暴風雪,當然他們還是可以去觀看這場球賽,但是這場暴風雪減低了他們觀賞的意欲。如果這家人是花費了三百元才買到門票,或者如果門票是別人贈送的,哪種情況下這家人比較可能去觀看球賽呢?

一般的想法是,如果門票是這家人自己掏腰包購買的話,他們比較可能去看球賽。在這個例子裡面,照理說在暴風雪的惱人與球賽的快樂拉扯之間,詃三百元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但是人在決定去或不去的時候,還是會考慮到沉沒成本的,沉沒成本金額的大少是決策時一項被考慮的因素。付款購票時,這家人已經為這個活動開立了一個心理帳戶,如果他們不去看球賽的話,這個心理帳戶就會被迫關掉,卻沒有取得購買的任何好處,做成了認知上的損失。而為了避免損失所帶來的情緒痛苦,所以這家人比較可能去觀賞球賽。可是如果門票是免費的,則這個心理帳戶即使關掉,也不會有任何效益或損失。

例子二:若果例子一裡面的家人是自己掏腰包購買門票的,門票在一年前就購買好的、或者是他們昨天才去買的,哪種情況下這家人比較可能去觀看球賽呢?

門票不管是什麼時候買的,這三百元的票價是沉沒成本,但是一般情況下,昨天才購買門票的家庭是比較可能會去看球賽。我們在沒有獲得任何效益的情況下,關掉一個心理帳戶,這當中所帶來的痛苦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減低。簡而言之,沉沒成本的負向衝擊會隨著時間而慢慢減低。

例子三:假設你花了三百元購買了一埸球賽的門票,當到達球場後,卻發現門票丟失了,你會再花三百元買票進場嗎?假定你原先沒有買門票,打算到達球場後再買票進場,買票前卻發現丟失了三百元現鈔,不過你身上還有足夠的現鈔購買門票,你會如常地購票進場嗎?

大多數人在第一種情況下可能掉頭而去,碰到第二種情況卻捨得再掏腰包,雖然兩者其實都是損失三百元,而且必須再花三百元才能享受預期的娛樂。可是大多數人覺得第一種情況是買了兩張票,花六百元去看球賽似乎有些過份。但是第二種情況卻是兩筆不同的帳,三百元是自己丟失了現金,而球賽門票仍然是三百元。其實兩者的差異,只是心理帳戶的作用影響吧了。

在上一編所描述的賭資效應亦有相類似的行為偏誤,就是大部份人會將贏回來的錢與自己本身所投入的錢放於兩個不同的心理帳戶裡面,前者是「意外之財」,所以願意拿來冒險或承擔較大風險,即使最後輸掉了,對自己原先投入的錢並沒有損失。金錢本身是沒有標記的,人卻往往自行貼上標籤,而影響他們將財富達到最大化的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