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易經卜卦的原點:大衍之數揲卦法

參考易學網
殷商時預測吉凶以卜為主,到周時則以筮為主。
「卜」是以解讀甲骨文上燒裂之後的現象來斷吉凶;「筮」則要經過演算的過程,求出卦之後再依卦解吉凶。
但周時到底如何「筮」?易繫辭上傳裡有這麼一段話: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掛。…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關於最早的筮法為何難以定論,但一般而言,學界普遍支持這段文字就是對於古筮法的說明。後世學者對於詳細的筮法爭議也很多,但朱熹筮儀是當今最廣為接受的方法之一,雖然此法在宋明時期有許多理學家的爭辨。
而在學會或研究過大衍之術揲卦法之後,我們也會發現,這也是坊間許多卜卦原理的源頭。換句話說,只要能夠掌握到其中的變化原理,符合這套變化原理而出的,都可以是一個可信的卜卦法。舉凡我們常用的,利用硬幣來求卦,或者是利用抓米來求卦,甚至易學網所設計的卜卦程式,也只是利用其中的亂數與機率原理而設計出來的。
以下我們依現在一般所採用的朱熹筮儀的說明,加以簡化,用這段文字的方法來卜卦。
〔另外,我們也根據這裡的原理設計了一個卜卦程式。〕
準備材料:
一、50支竹籤,或銅板…。任何可以方便你在手上或在桌上操作的小東西都可。
二、筆和紙
卜卦之前建議先潔淨身心,最好在沐浴之後。把卜卦問題寫好在紙上之後,開始卜卦:
一、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取一個放在前方,代表太極。用來運算的只有49個。

 二、分而為二以象兩
隨機將這49個分為兩堆,象徵兩儀(陰陽兩儀);

三、掛一以象三
再從其中任何一堆隨機取出一個,卦於指間,象徵三次的變化[每一次變化就掛一隻竹籤,後面的步驟總計會經三次變化]。


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
現在兩堆分別以四個四個計算,以象徵四時。
從右手邊開始,剩下的竹籤(餘數=1至4)夾於無名指和中指間,以象徵閏;再算左手邊的竹籤,剩餘的夾在中指和食指間。

案:這裡的「奇」,就是我們現在除法上說的餘數。較特別的是,整除時,必需取走四個。
以上說明是以古時所用的蓍草在說明,如果你所用的是銅板等一類無法夾於指間的物品,則餘數在在一旁即可。
  • 以上四個步驟為「四營」(「分二、掛一、揲四、歸奇」),四營而成「易」。易者變也,也就是四個步驟成一變;三變而成爻,六爻總共有十八變而成卦。
  • 以下步驟為「三變而成爻」
五、將兩邊所餘的40或44策放在一起,然後再次隨機分成兩堆,重覆步驟三、四,也就是再經一次「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的過程。這是第二變
六、再重覆一次步驟五,此為第三變。
七、記錄陰陽
在完成步驟六之後,計算最後剩下的竹籤數字。只有四個可能:24、28、32、36。這些數字,除以四,則是6、7、8、9四個數。用筆紙記下這四個數的陰陽記號。

六為老陰,記為「。- -」;七為少陽,記為「-」;八為少陰,記為「- -」;九為老陽,記為「。-」。

八、十有八變而成卦
重覆以上步驟(一至七)六次,每次都求得一「爻」(也就是一個陰陽)總共經過三六十八(3x 6=18)變而成一卦。注意,在記錄各爻時,順序應該是由下而上。

解卦
卜完卦之後,六爻中每一爻是由六、七、八、九等四個數字所組成的。解卦時,是以有六、及九兩個數的爻為應驗。
例如,在這個例子裡,卜得的結果由初至上分別為:八、八、八、九、七、八。也就是有一個九,應驗在九四。也就是萃之比。萃卦是六、九的陰陽未變時的本卦;九四變陰之後則是比卦。在這裡,萃卦稱「本卦」,比卦稱「之卦」或「變卦」。
解卦時就以萃卦的九四爻辭為占,也就是:「九四,大吉旡咎。」
問題來了,像這例子變爻只有一個,解卦很簡單。但卜卦結果是六爻都可能為六或九(變爻),如果情況不是剛好只有一個變爻呢?
如果不是一個變爻時,如何解卦自古也是說法相當紛歧,在這裡,我採用朱熹的方法加以整理及簡化如下:
  • 六爻都未變:以本卦卦辭為斷。
  • 一爻變,以本卦變爻為斷。
  • 二爻變,以本卦變爻的上爻為斷。變爻的下爻可做為參考。
  • 三爻變,以變卦的卦辭為斷;本卦卦辭可當參考。
  • 四爻變,以變卦不變的二爻中的下爻為斷,上爻可做為參考。
  • 五爻變,以變卦不變的那一爻為斷。
  • 六爻皆變,乾坤二卦時分別採用「用九」及「用六」;其餘六十二卦則以變卦為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