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最後通牒效應

什麼是最後通牒效應

最後通牒效應是指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往往是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完成的情形。

最後通牒效應的應用

  這種心理效應可能反映了人類心理的某種拖拉傾向,即人們在從事一些活動時,總覺得預備不足,感到能拖就拖,但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當不答應預備的時候,或者已經到了規定的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夠完成任務。

  美國的談判專家柯英,在擔任美國某企業的代理期間,曾和日本某企業進行過一次談判。柯英剛下飛機,代表日本企業與他談判的兩名職員已經在出口處迎接了。這兩個人熱情地接過柯英的行李,用高級轎車送他到已預定好的旅館。路上,日本職員彬彬有禮地詢問柯英,預定哪一天的班機回去,他們好預定汽車。柯英受到如此禮遇,自然從口袋裡取出回程機票給日本人看,上面寫著返程的時間。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因為無意中泄露了行程,讓自己在談判中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在前十天里,日本方面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個名勝古跡參觀游玩,對有關談判的重要內容一句也不提。直到柯英快離開的最後兩天,談判才正式開始,到了最後一天,雙方的談判才真正進入主題,當談到最重要的問題時,接柯英去機場的小轎車已經等在門口了。於是,最後的談判只好在車裡進行,直到柯英臨上飛機時,才最終達成了談判的協議。當然,談判的結果對美方非常不利,日本人因為巧妙運用了最後期限的技巧,大獲全勝。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對於一些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去努力完成。這種習慣反映了人類的拖拉傾向,比如在從事一些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允許拖延的情況下,即使準備不夠充分,也基本能夠完成任務。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作“最後通牒效應”。教育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個班的小學生閱讀—篇課文。實驗的第一階段,沒有規定時間,讓他們自由閱讀,結果全班平均用了8分鐘才閱讀完;第二階段,規定他們必須在5分鐘內讀完,結果他們用了不到5分鐘的時間就讀完了。這個實驗反映了“最後通牒效應”對人們的心理促進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