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射理論(Reflexivity)
第二、開放社會(the Open society )
第三、博愛主義(Philanthropy)
索羅斯的哲學,就是反射理論(the Theory of Reflexivity)。這三點的總和發生錯誤前的模型確實是吸引人的,但錯誤遲早會出現。反射理論包含兩種功用:認知(cognition)與操控(manipulation)
什麼是反射理論?
如何將反射理論應用在財務市場
索羅斯否定波普的科學統一觀
索羅斯認為, 這個謬誤是肥沃的
索羅斯自豪於自己所提出的「反射理論」,但是他不會教條化這個理論,只會不斷地引用實例反覆應用與檢查她。
為什麼一個最會賺錢的人,會在博愛主義的名義下,大辣辣地花掉這些辛苦賺來的錢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來自影響索羅斯哲學的兩個人
有人問我,像索羅斯那樣,辛辛苦苦賺錢後,又要捐出去,這不會有矛盾嗎?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變相避稅,其實沒有什麼人不愛錢的;捐錢,跟捐身上一塊肉差不多沒道理。
對於一般渴望發財的人而言,這大致是對的,但這種人大多也沒機會捐錢。一個人從事投資活動的目的當然是賺錢,但是一個想要賺錢的人會面對兩種情形,一個是賺不到錢,另外一個是賺到錢。一個賺不到錢的人,因為沒有滿足當下賺錢的慾望,所以他就會處心積慮的認為賺錢這件事情至於關鍵、極為重要,所以他想不到別的去,遑論捐錢。
可是一個賺到錢的人,一個賺到的錢多到足以提供他實現安全感後的人,他會面對新的兩種情況:第一,繼續留在市場,第二,不要留在市場。如果繼續留在市場,意義是什麼呢?繼續賺錢嗎?這顯得人生有些侷限性,好像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做這一件事一般。但若不留在市場上的話,這個人生就好像是因為賺錢的終結,而整個終結了。所以,無論要不要繼續留在市場上,人生好像都終結了。我必須說,這是令人遺憾的,也不可能的,因為充滿「成就」的人,是不會將自己侷限在沒有成就的思維中;他(她)會追求超越。
超越什麼?超越逼使他賺錢,卻又遭他克服的環境。沒有人認定一生必以賺錢為目的,一旦成功賺錢,則功德圓滿。為什麼?因為錢本身只是一個空的概念;我們受錢驅使的理由,是錢所轉換成「我想要的生活」。注意,每一個人期待的生活不同,尤其在中西環境中,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會有很大的不同。
典型中國人的想法,就會把所有賺到的錢投資在家庭,尤其是子女的教育與未來。這也算是一種捐錢,只是對象是家庭中的成員。中國人重視家庭觀念是有名的,既依賴家庭,也培育家庭。當然,這並不是說,西方人不重視家庭;正好相反,沒有人不重視家庭,只是每聽到西方富人捐錢時,總是聽到他們強調,除了家庭之外,還需要「回饋社會」。我不是談理想,我講的是事實,而這也說明中西方思維對於引導一個人超越自己存在環境的差異。
以索羅斯為例,維持「開放社會」是他捐錢的目的,但理由呢?從1984年以來,他所成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已經為建設開放社會提供80億美金的援助。捐出這麼龐大的數字,索羅斯的理由為何?答案很明顯,就是「利人利己」。「利人」很好理解,但「利己」呢?其實,答案也不難,任何人活在一個「封閉社會」中,終將遭到別人的操控,失去自由。失去自由的人,等同於失去面對環境的彈性與創意。任何人在這樣的封閉環境中,終將失去一切;過去、現在、未來,都將如此。
因此,索羅斯不但資助家鄉匈牙利成立中歐大學,資助東歐、俄國在關鍵時刻持續改革,反對緬甸軍政府對於安山蘇姬的拘禁,對非洲國家提供藥物與糧食,幫助巴爾第摩市與紐約市的非裔青年之外,還對於美國社會逐漸陷入保守陣營的蒙蔽,而憂心忡忡。甚至在2004年小布希總統競選連任時,索羅斯還提供了50億美金,進行反輔選。雖然最終他並沒有成功,小布希的連任,以及其後小布希的所作所為,均說明索羅斯的憂心有其道理。
他所謂的「開放社會」與經濟發展未必直接關連,反倒與一個國家對於尊重他人表達意見的自由息息相關。美國逐漸走向「封閉社會」是索羅斯最擔心的事,也說明他捐錢的目的,在於為所有的人,其中當然也包含他本人,創造一個他所認定最具有彈性、最有經濟價值與恪守寬容精神的開放社會。
最後,賺錢與捐錢之間會有必然的矛盾?我必須回答,不,不一定有矛盾。關鍵是你是否有賺到錢。對於沒賺到錢的人講捐錢,這個太奢侈,意義不大。對有賺到錢的人講捐錢,這有關於此人所認定的「快樂生活」是什麼。他依然有可能捐錢,也有可能不捐,但在這一個講求家族觀念的儒家社會中,捐錢的人可能還是少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