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我不打孩子的原因

以下文章轉貼自紐約瘋媽
打孩子的事情,有些贊同,而有些是認為孩子是非打不可。
當我跟多位格友討論過這問題;也回應過了無數次的相關留言後,我決定把我的觀點寫出來,可是在寫前,我必須先聲明,
我不是專家,也沒有顯赫高等教育的頭銜,我的觀點,純粹是個人的經驗跟體會罷了。 大約每隔個禮拜,就會有格友私下來跟我討論有關
我想如果你有機會跟被打過與沒被打過的兩種人深入的相處後,你就會發現這兩種人是多麼的不同,我講的不是那種刻意裝出來的不同,
而是打自從內心裡散發出來的不同,這兩種人,好像是來自兩個不同星球的人,這就是我跟這兩種人相處下來的感覺。
如果我沒跟沒被打過的人相處過的話,我想今天的我,也沒辦法知道原來打小孩是件多麼傷人的事情。

我發現被打過的孩子不會主動的來跟我 (或是大人) 說話,喜歡避開大人,刻意跟孩子們躲在房間裡玩,
眼神跟動作裡缺乏了自信,說話不大聲,要甚麼不敢講,心理有話也不敢說,闖禍時會出現恐懼的眼神。

我認為打孩子最傷的就是連帶被打掉的自信,孩子的自信心是個很費力氣,需要一點一滴去培養的東西,
對於將來的人生,自信是成功的必需品,一但自信心沒了後,相對的自我評價也變低了,被打罵慣的他們,久了後也習慣不尊重自己。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小時候經常被打罵,現在成年了,每當遇到生活上的不如意時,很難調適自己的心情,沒有自信的人很難從跌倒的地方爬起來,
長久以來的貶低,讓他們很難去相信自我的存在價值。

美國的學校裡,在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小孩很容易被別的同學欺負,因為他們通常都很安靜,習慣於逆來順受,就算是被欺負了也不太會反擊。
這些安靜乖乖牌的孩子們,通常都喜歡跟其他安靜乖乖牌孩子在一起做朋友,在學校裡等於是個弱勢團體,所以被欺負了也沒有朋友會站出來幫忙。
特別是跟猶太孩子們比起來,打罵教育下的孩子顯得更是特別的嫩,反駁跟自我保護的能力實在是差太多了,連開口都不必開口,
光是站在那裡氣勢上就輸掉了,猶太孩子被教育到天不怕地不怕,需要爭取自己的利益時就全力以負,根本是打罵教育的完全相反版,
我在學校裡看到這兩種不同版本教育出來的孩子,真是天差地遠。

這些在家裡打罵孩子的父母們,教導自己的孩子不可以回嘴,不可以沒大沒小,順從無聲才是乖小孩的他們,
殊不知這觀念些在美國的社會裡,根本是一點都不受用,在美國生活必須要知道自己的權利,必要的時候要站出來為自己爭取權利,
工作上也是一樣,競爭是一定的,沒有敬老尊賢,沒有先來後到,大家各憑本事,機會不只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機會是留給已經準備好,也會替自己爭取的人。

從小就只知道服從才是王道的孩子們,一但出了校園後,才發現真實社會裡需要的不只是成績,而是如何反擊,如何競爭,
如何回嘴,如何跟不喜歡的人相處,如何被擊敗中找尋再勝的方法,不過很可惜,這些他們都沒學過,因為他們從小只知道要考好成績跟當個聽話的乖小孩。

其實教育跟作長期投資很像, 眼光要放遠一點,不要只跟同班的孩子比,贏過自家人沒甚麼值得炫耀的,現在很多台灣孩子都已經在學英文了吧?
我不懂,既然教科書已經走向國際化,那為什麼教育方式還是停留在古老的打罵方式?
將來孩子眼前所面對的外國人,是從小在鼓勵與肯定之下長大的,一個從小在打罵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就算可以說的上一口流利的英語,但心態上呢 ? 觀念上呢? 光是會說流利的英語夠嗎?

有一陣子我發脾氣時喜歡摔東西,後來我發現每次孩子們在生氣時,也會把東西拿起來丟,我看到後才知道原來孩子也在學我的發洩動作。
相同的道理;如果妳動手打孩子的話,也傳遞了同樣的訊息給孩子,那就是: 動手 ~ 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大欺小 ~ 是個合理的辦法。
我看過一本書上寫,將來孩子在工作上出錯的話,老闆不可能把他打一頓,或是將來孩子忘了繳信用卡,銀行也不可能來打他一頓。

這書的意思是,用 “打” 來解釋一切錯的行為是個很不實際的行為,因為這跟真實的世界差太遠了, 每個錯的行為都有不同的後果,
怎麼可以用 “打” 來代替所有的後果? 就算是先 “打”再解釋的話,也跟實際上差很多,書上是建議直接用 “後果” 來代替 “打”,
會來的有效的多,也更合理化。

另外一個我不動手打孩子的原因是,我要打斷輪迴。
小時候被打過的每一次,都牢記在我心理,都已經二三十年了,回想起心理還是會難過。
想想過去被打的慘痛經驗,雖然不多次,但還是很難忘,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將來也講同樣的話,所以我絕對不動手打他們。

我認為一但打了後,想要不打,必須要花很長一段時間跟力氣,因為口味已經調的那麼重了,下次如果不打的話,很難讓孩子知道自己已經氣到頂點了,所以如果要把口味降低一點的話,
時間跟耐力是必要的。

打過的孩子有比較乖嗎 ? 乖的定義又再哪裡?
打 ~ 到底是教育,還是發洩私人情緒? 還是因為面子上掛不住?
下手前,請三思。

沒有留言: